在临沧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五口、四人从警,警察世家、两代英烈。
父亲张从顺是临沧市镇康县公安局军弄派出所原所长,1994年在侦办一起跨国贩毒案中,为保护战友不幸壮烈牺牲,被追授“二级英雄模范”、革命烈士等称号。
张从顺牺牲后,妻子彭太珍一人含辛茹苦,将3个儿子培养成为人民警察。2020年12月15日,身为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的小儿子张子权,在办理一起跨国境跨省区重大涉疫专案中突发疾病牺牲。
这对戍守边疆的警察父子用他们宝贵的生命书写了为党和人民尽忠职守、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2021年4月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追授因公牺牲民警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云岭楷模”称号,本报策划推出父子两人英雄事迹系列报道,缅怀这对英烈父子,向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警察致敬。

张从顺

张从顺妻子彭太珍和三个儿子
身为警察 父子俩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张从顺、张子权父子挺身而出,把个人生命安危置之度外,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砥砺前行,一代人跟着一代人奉献牺牲。
1994年8月31日深夜,一个境内外相互勾结的武装贩毒团伙准备到内地贩卖毒品,正在热水河村查处赌博案件的军弄乡派出所所长张从顺接到情况后,带队设伏抓捕毒贩。
9月1日凌晨1时许,张从顺带领战友与毒贩展开殊死搏斗,不料毒贩在黑夜中拉响藏在腰间的手榴弹……在这生死关头,身受重伤的张从顺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老张牺牲了,他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走了,还有儿子,就让儿子接着做吧。”张从顺牺牲后,妻子彭太珍从未后悔嫁给人民警察,一人含辛茹苦将自己的3个儿子培养成才,考进了公安队伍。
然而命运多舛,让她痛心的是,2020年12月15日,小儿子张子权在“11·04”重大涉疫案件发生后,主动请战加入专案组,连续坚守20多个日夜,终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不幸牺牲。
“如果重新选择,我仍然支持他们当警察。”小儿子张子权牺牲后,彭太珍依然坚定地说。
“我就是要当警察,从不后悔。”“要怕死,如何做警察?”张子权生前常这样说。张子权办理毒品案件时经常需要开展化装侦查,曾多次卧底毒贩身边,在枪口利刃下周旋、野外风餐露宿蹲守,经历过数次命悬一线、舍生忘死的考验。
在军弄乡,哪里有情况、有危险,哪里就有张从顺的身影。一次接到群众报告发现两名毒贩,张从顺赶了10多公里山路,追上手持匕首企图夺路逃窜的毒贩,赤手空拳制服毒贩,缴获毒品1400克。
“一门两忠烈、忠勇荡乾坤”,父子俩在任何时候都冲锋在前。一次为了查破一起盗窃耕牛案,张从顺三次走山路沿途寻访到耿马县孟定镇,步行路程达300余公里,被当地群众称为“铁腿公安”。为侦办一起生产制造K粉原料的团伙案件,张子权冒着生命危险在原始森林蹲守跟踪20余天,终于找到制毒窝点,在禁毒岗位的9年,张子权先后参与缴获毒品27.7吨,用青春和热血践行“边疆多缉一克毒、内地少受一分害”的铮铮誓言。
身为戍边卫士 父子俩用生命筑起边疆安全屏障
边防稳固,国之大计。临沧位于祖国边陲,是云南禁毒的前沿阵地,毒情形势十分严峻,边境管控任务艰巨。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不惧危险、不畏牺牲,扎根边境、为国戍边,用血染的风采、拼搏的一生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
张从顺从小就有一颗赤诚报国之心,1982年主动申请调到镇康县公安局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并创建军弄派出所,在派出所一呆就是12年。
军弄乡靠近边境线,治安复杂,跨境违法犯罪时有发生,武装贩毒分子更是穷凶极恶,张从顺常年累月奔走在村村寨寨,踏遍军弄乡的山山水水,全乡8个村公所71个村寨,方圆3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留下过他忙碌的足迹。
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一座座坚不可摧的群防群治强边固防堡垒在边境地区构筑,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山乡守护神”。
“不坚守,哪有安宁?”在国家利益面前,在祖国边境线上,张子权坚守一线、不畏艰险。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出差在外的张子权得知单位要组建抗疫禁毒先锋队,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在请战书上签上名字、按下红手印,义无反顾奔赴抗疫最前线,到临沧市外防输入任务最重、条件最艰苦的防疫卡点开展工作,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最前沿连续坚守30余天,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侦办一起跨国境跨省区重大涉疫专案中,张子权过家门而不入,与战友辗转多地,日均行程达2000多公里,又在30多度高温下身着防护服、尿不湿连续奋战22天,成功突破关键人物,快速查清案情。
期间,战友们发现他脸色发白、形容憔悴,劝他休息,他却摆手拒绝,随即又投入工作。超强度、持续性的工作最终让他倒在了岗位上,经抢救无效,匆匆走完了自己36年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用生命中最后的坚守诠释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忠诚。
身为党员 父子俩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无论是早年牺牲的张从顺,还是刚刚离我们而去的张子权,身为党员的他们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哪里需要就战斗在哪里,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不要管我。”一句朴实而又坚决的话语,生死攸关时张从顺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全国第一个“国务院授予模范禁毒支队”称号的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党建室里,张子权的党员承诺是“高标准、严要求、争进取”,虽只有短短九个字,却诠释着他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
父子俩身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优良品质的传承,是在工作生活中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张从顺生前是军弄乡历届乡党委委员,在抓好治安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军弄乡的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军弄乡的橡胶种植初具规模,柚木种植方兴未艾,在他牺牲时,全乡已种植橡胶9000余亩,热区资源优势已经逐步显现。
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张子权就申请驻村工作,与2名同事住在仅有10平米的房间里一干就是13个月。他带领群众想办法、找出路、谋发展,劝说并协助近600户村民拆除危房重建新房,积极协调申请扶贫贷款,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发动亲友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在他离开时,帮扶村的村容村貌、群众生活发生明显变化。
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是人民警察。张从顺在担任军弄派出所所长期间,一手抓法治教育,一手抓治安治理,扎根派出所10余年里,军弄乡治安、刑事案件查破率均在90%以上,为军弄乡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张子权嫉恶如仇、除暴安良,为彻底铲除黑恶势力,走遍了37个村、58个村民小组,辗转多个市县,走访1000余名群众耐心做工作,最终成功侦破全市涉案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的黑恶大案。
“一定要做一个好人。”这是张子权在父亲张从顺陵墓前立下的誓言。张从顺、张子权两父子牺牲时,成千上万的百姓为他们落泪、自发为他们送行。
身为父亲 父子俩艰苦奋斗舍小家顾大家
张从顺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妻子无正式工作,3个孩子都在读书,还要赡养70余岁的老母亲,6口人的生活就靠他的工资和妻子偶尔做临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派出所采购公车经费不足,他毅然把家中1700元积蓄拿出来,而患有严重腰痛病的他,每逢腰痛时就找些草药包上,拄着拐杖坚持工作。
张子权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参加工作后,张子权三兄弟子承父业,先后加入公安队伍,虽然他们身在不同岗位,却始终保持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张子权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家风尤为让人感动。
张从顺、张子权父子把战友当亲人,张从顺在军弄派出所俨然一位“严师慈父”,所里的民警病了,他寻医问药,并赶到20余公里远的县城探望,新民警没有按时领到工资,他就将他们带到自己家里搭伙,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大家用。张子权常常主动申请出差加班,把调休机会让给老同志,同事有事主动接替工作,“我年轻,能承担就多承担一点”,这是张子权常说的一句话,也因此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广泛好评。遇到办案人手不够,正在输液的张子权坚持拔掉输液管与战友一道外出办案,三天三夜来回上千公里,强忍着身体不适,圆满完成任务,直至最后与妻子诀别的微信里,流露出的依然是他那简单的问候、忙碌的身影。
张从顺、张子权父子心里时时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张从顺生前常常为了工作忘了家,1979年夏天,还在勐捧供销社中心商场当主任的他,替请假的员工到流水村购销店值班,期间得知家中刚满三岁的女儿发高烧昏迷不醒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选择继续坚守岗位,当他下班后跋涉近40公里的山路赶回家时,年幼的女儿已经离开了人世。张子权也一样,妻子怀孕时很少有时间陪她去产检,女儿住院一个多月却狠心抛下她坚持办案。张子权牺牲后,年仅5岁的女儿一直给他发微信,而他却再也无法作出回应更无法再照顾女儿,他们为人夫、为人父,在别人畅享家庭团聚、天伦之乐时,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出差,用自己小家的别离换取万家团圆。
张从顺,在供销社工作时是一个好营业员、好管家,在部队当兵时是一名好战士、好班长,在公安队伍里,又是一名好警察、好所长。张子权,既希望“成为父亲那样的警察”,又希望“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从警之路”,这正是在平凡朴实中见伟大,在执着坚守中显崇高。
通讯员 钱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