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继培 李楠珺 记者 谢玉鑫
“爱心茶园”项目是云南爱心茶园有限公司联合云南省茶叶电子商务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贫困地区茶产业为载体,以“普通茶园的提质增效、助推精准扶贫”为核心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电商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联动作用,开创的一种新型茶产业开发思路,是“互联网+科技兴茶+精准扶贫”的电商扶贫新模式。
实现“造血”扶贫
“爱心茶园”重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茶园,整体打包成“爱心茶园”,由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统一指导种植加工,严格按照有机茶园标准管理茶园,推行生态留养、绿色病虫害防治;引入良种提升茶叶品质,精细化采摘制作,提升加工水平,解决茶叶销路问题,降低渠道成本让利消费者,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从“茶园到茶杯”“茶农到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爱心茶园”采取信息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等有力措施,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云南普洱贫困地区的好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的双赢效果。贫困户的茶园只要纳入“爱心茶园”项目,其鲜叶收购价格将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产业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
拓宽销售渠道
今年5月19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茶生活(北京)茶业有限公司在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设立“中茶镇沅爱心茶园”基地。中茶基地的成立,意味着镇沅县的“爱心茶园”原料将由中茶加工出品,并通过中茶品牌和平台与世界接轨。
“中茶镇沅爱心茶园”项目进入之后,云南爱心茶园有限公司与镇沅县顺意茶叶合作社共同组建“爱心茶园合作社”,把312户茶农组织起来,通过茶园入股统购统销的办法,由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派出技术人员,就茶叶产量低、管理不到位、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进行培训指导。通过爱心联合,科学管理,提升技术,拓宽销售渠道。
探索精准扶贫
“镇沅爱心茶园联合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电商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联动作用,改变过去农户“小散乱”的种植局面,引进技术、更新观念,让过去“一盘散沙”的贫困茶农组织起来抱团发展,采用“互联网+科技兴茶+精准扶贫”新模式,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探索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爱心茶园”与镇沅县金阳茶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产量22吨,合同金额178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111户422人;与镇沅县五一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绿茶产量20吨、古树茶产量3吨,合同金额36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3户12人;与镇沅县顺意茶叶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产量16吨,合同金额12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116户435人,真正实现茶产业发展让贫困户脱贫更精准。
位于景谷县凤山镇的顺南村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全村523户,贫困户256户。爱心茶园公司联合云南农垦集团八角亭茶叶公司,利用双方资源及互联网优势共同打造“黎明·凤山”爱心茶园产品,有力的带动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茶产业的快速、高效、良性发展。
加强产业脱贫
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云南爱心茶园有限公司联合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派出98人次专家技术人员前往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对顺南村茶叶栽培及加工进行技术指导,对顺南村茶叶产量低、品种杂、加工技术落后、不成规模等问题进行培训指导,并对100亩中低产茶园进行试验性改造。
项目执行以来,共分5次采购顺南村晒青毛茶16吨,制作“爱心茶园”普洱生饼,合计支付顺南村茶叶款项105.2万元,在2015年每公斤45元的基础上增长45.8%,通过爱心茶园项目,茶农实现增收33.2万元。
“爱心茶园”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茶农)三方的联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初制加工厂(所)+基地+合作社+茶农”的经营模式,健全完善投入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持续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着力打造茶叶专业合作,建立可控原料基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通过“爱心茶园”扶贫项目,以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按照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监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培育产业集群,逐步建立“政府主动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受益主体积极参与”的“互联网+扶贫”发展新模式,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活力,真正做到“产业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造福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茶农。